【新營銷專欄】創新創業 創見未來
提要:集體成長的關鍵在于流動性,流動性是集體生命力的源泉,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保持流動是集體經營的關鍵。
視窗:企業的生命狀態并不取決于自身的屬性,而是由內部的軟性競爭力決定。
作者:文/陳榮華 太陽雨集團總裁
前不久參加一次論壇活動,幾家傳統企業代表分享了對各自行業的見解和經營心得,其中一位同仁的發言引發強烈的共鳴,傳統企業在互聯網時代的應對與蛻變無疑是近幾年大家共同關注和探索的課題,同樣作為傳統企業,太陽雨也在不斷地嘗試突破。活動結束后,有幸前往此家公司拜訪,看似其貌不揚的辦工場所,其中的軟性力量深深地震撼了我們。門口鮮亮的涂鴉、張貼的趣味段子、活力自主的工作狀態.....呈現出一個滲透互聯網特性的傳統企業所獨有的生命力,穩步增長的業績更是強有力的證明,而這些都源于創業機制的改革。
傳統企業不等于呆板沉悶,互聯網企業也不等于鮮活旺盛,企業的生命狀態并不取決于自身的屬性,而是由內部的軟性競爭力決定。前不久,自己在思考個體成長時,得出“個體成長的關鍵在于認知”的觀點,認知水平是人與人之間差別的根本;這次論壇的碰撞與拜訪,促成了對集體成長思考的定論:集體成長的關鍵在于流動性,流動性是集體生命力的源泉,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保持流動是集體經營的關鍵。
無論是企業、組織還是國家,都需要優良的流動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完善創新機制,全方位推進科技創新、產品創新、市場創新等,掀起“大眾創業”的浪潮。我從中解讀出激發國家與企業流動性的三個關鍵:機制、創新與創業。回顧自己曾經的專欄《要么打工,要么創業》,所闡述的是對職業與事業的領域選擇要清晰而堅定,而創業機制變革所明確的是:打工不等于埋頭混日子,創業也不等于拼搏主動,兩者都需要創業、創新的理念與機制。企業內部的創業機制改革并不陌生,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經營倡導人人都是經營者,讓第一線的每一位員工都能成為主角,主動參與進而實現全員經營。太陽雨創業機制的探索與改革,可以總結為12個字:
團隊之中
在現有組織中孵化各業務的創業公司,通過民選官、官選民,競選最佳的創業方案,自主形成高粘性的創業團隊,員工和企業的關系由雇傭關系變成合伙關系,企業是老板和員工共同擁有的,員工不再只是單純為企業打工,而是與企業一同創業。
平臺之上
人才是平臺之上的人才,平臺是人才組成的平臺,兩者相互依賴,不可分離。海爾是國內創業平臺改革的先驅者,張瑞敏將自己定義為“搭建創客平臺的人”,將多年的管理經驗總結為“企業即人,管理即借力”9個字,創客們在海爾的平臺上整合全球一流資源,實現“世界就是我的研發部”的優勢整合競爭力。企業平臺能夠提供自主創業所不能比擬的優勢,太陽雨的品牌資產、技術研發、國際并購、金融背書等都是創業團隊實現借平臺之力的資源后盾。
機制之前
哲學家羅爾斯在《正義論》中將社會財富比作一群人來分配的一鍋粥,“分粥理論”啟示我們:先進適用而高效化、公平公正而民主化、獎懲分明而激勵化的制度,是內部管理的基礎;落后僵化、脫離實際、流于形式的制度安排,不但降低工作效率,反而成為管理的羈絆。機制是人性的調節器,不同的制度能孕育不同的人性,人沒有好人與壞人之分,而是有好與壞的兩個層面。機制之前指的是企業作為分粥者,是機制設計的掌控人,要根據組織發展所需設計出最優方案,以此帶動企業的良性運行。
雞蛋從內部打破是生命,從外部打破是食物,內外都不打破就是腐壞的沒有價值的臭蛋,創見未來就是從內部打破自己,迸發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