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營銷專欄】拒絕戰略遠視癥
戰略遠視癥,是我近期和同事聊得最頻繁的一個詞。
人或組織,作為有機的生命體,只有持續成長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展現如塞繆爾·厄爾曼所說的“年輕心靈電臺”的魅力。成長最大的障是“懶”與“驕”,曾文正公在盤點自己的傳奇人生時,給出了“勤與恒”“規模與精熟”的答案,卻隱藏了“如何才能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的秘密。
在這個生命周期加速迭代的移動互聯時代,速度成了萬物競爭、演化的關鍵要素。但我們都知道:速度是一種矢量,有大小,也有方向。選錯了方向,再多的努力也都是南轅北轍;選對了方向,一切將事半功倍。我們常說的“做正確的事比正確地做事更重要”,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面對工作或生活,我們通常容易陷入兩種幻覺而執迷不悟。一種是海市蜃樓,在錯誤的時間做錯誤的事情。如果再碰上一個勤奮的人,帶來的只會是更可怕的后果。另一種是戰略遠視癥,在錯誤的時間做正確的事。今天,我重點想分享的就是后者。就如訓練狙擊手一樣,如果我們單靠肉眼辨識,近靶都不能夠十發九中時,就開始考慮千米之外的遠靶,以及風向、風速、濕度等附加影響因素,顯然為時過早。這也是稻盛和夫先生從來不設立長期經營目標的原因,他認為“過于遠大的目標有毒”。
如何拒絕戰略遠視癥?我的答案是:回歸常識,有效動作,單點擊穿。
01
回歸常識
人常常犯錯,無外乎三種情形。一是基礎缺失,缺少應有的通識教育,缺少系統的認知體系,認知體系往往零散、破碎,而且習慣性地被時間和娛樂至死的工具拖著走,或者不近人情,只熱衷于毫無價值的冷知識。二是身份錯位,言行脫離實際,常常杞人憂天。華為堅持“砍掉高層的手腳,砍掉中層的屁股,砍掉基層的腦袋”,要制止的就是這種身份的錯位。三是不飽和,無事生非。這是崗位職責過于專業化,界限過于清晰導致的惡果。回歸常識,運用事物的第一性原理,我們才能獲得對事物本質的深入洞察。
02
有效動作
人的行為會受無意識慣性的支配,也會受認知遮蔽效應的影響,因此常常會做一些多余的動作。亦或熱衷于紙上談兵、花拳繡腿,做出的多是無效動作。真相只存在于現場。我常和同事說,到現場去,到工廠去,到用戶的使用情境中去,我們才能挖掘出問題背后的問題,從而找到徹底解決問題的辦法。你的任何一個多余動作,都可能會成為競爭對手顛覆你的切入點。
03
單點擊穿
2006年4月,史玉柱提出了一條關于如何進行營銷定位的認知:“在一厘米的寬度上挖掘出一公里的深度。”今天,這一認知被演繹為互聯網人盡皆知的“爆品策略”。在太陽雨的日常運營中,我常要求同事做的一件事就是不停地梳理產品結構,減少SKU(庫存單位)數量。產品線拉得太長,產品結構過于復雜,將會衍生出大量的配套流程,占用企業CPU,形成無盡的資源消耗和浪費。這些都是沉沒成本。攻城,最佳的策略是單點擊穿。縱深猛進,集中優勢兵力在一個點上撕開缺口,然后涌入最大量的兵力,穿插迂回,最終以壓倒性優勢獲取全面勝利。單點擊穿,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氣與定力。商業經營,與戰爭無異。
回歸常識,有效動作,單點擊穿。如同沖浪,世界遵循著非連續躍遷的規律向前綿延發展,從0到1和從1到N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跑一場馬拉松,過于遙遠的目標只會使你疲憊不堪,將終點分解為N個小目標,然后專注于腳下,你才有機會跑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