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營銷專欄】經驗之外的存在
自我意識與臨界數量,這是在王晉康的科幻作品《類人》中反復出現的兩個關鍵詞。借助司馬林達、宇何劍鳴和2號類人工廠的故事,交織出人類對生命面紗背后的探索與反思,重新詮釋人性的可能與意義。
《類人》是一個沉重的故事,人類擁有著造物與造物主的雙重身份,能夠覺知康德所說的三個世界:經驗世界、先驗世界、超驗世界。但對于蕓蕓眾生而言,我們只能以五官感知為限,生活在以自我為中心的認知體驗中,具有分別心,依據經驗畫地為牢,如同蜂蟻。如何找到那些我們經驗之外的存在,這是今天我想和你分享的話題。
和其他哺乳動物一樣,人從一誕生開始就對周邊的世界充滿著好奇,好奇心帶領我們一路跌跌撞撞,奔向遠方。從咿呀學語的嬰兒,到熱情洋溢的少年,到成熟穩重的中年,成長與成熟的主旋律始終伴隨著我們認知世界的每分每秒。成長,豐富閱歷,豐富經驗;成熟,限定視野,限定邊界。越長大,我們的好奇心消失得越快,暗淡、麻木、習以為常,直至遺忘。
對于公司而言,這個問題同樣存在。從1999年創立至今,經歷了最初的野蠻生長,太陽雨實現了自己設定的目標,成為行業唯一的A股主板上市公司,領跑中國太陽能光熱。我們積累了大量創新性模式,開創了眾多行業先河,也積極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邊界延伸,但后來的結果并不理想。從單一的太陽能熱水產品,到涉足空氣能、凈水、廚電、電燃熱、衛浴五金、光伏等產業,然后又聚焦到太陽能產業,我們憑借經驗的慣性走了很多彎路,嘗試著自己去做所有的事情,但顯然我們忘記了好奇心,忘記從那些存在于我們經驗之外的事物上汲取智慧。
尤瓦爾·赫拉利說,虛構是整個人類社會的基石。想象力與科學,相互衍生相互促進,一直伴隨著整個人類文明的演變歷程。那些憑借想象力塑造的科幻世界,今天已成為現實,而新科技的進一步迭代則激發出人們新的想象,顛覆舊的傳統,重構新的秩序。
在太陽系中,太陽是唯一的恒星,也是地球生命得以形成、繁衍的關鍵,也是我們日常生活的能量來源。作為無限能源,太陽能利用有著太多的可能性,但受限于當下的利用技術及效率,一直發展緩慢。最近,我們將自己的業務范圍進一步聚焦到“太陽能+多能互補,熱水采暖系統解決方案”上,借助科技與想象力,再次重新定義太陽雨。
“規模與次數成反比,20%的關鍵事物帶來80%的收益。”這是硅谷投資教父彼得·蒂爾在《從0到1》中多次告誡我們的法則。互聯網是整個人類發展歷程中的一次里程碑式的質的飛躍,知識呈指數級爆炸、增長,大數據的洪流呼嘯、奔騰、裹挾一切,移動互聯網加速這一過程,讓萬物互聯成為日常。今天,太陽能產業有著太多經驗之外的東西需要去探索、汲取,但時間和注意力正演變為稀缺資源,所以我們必須斷舍離、再聚焦。
梁文道曾說,當前中國最大的問題不是缺乏常識,而是常識的矛盾;不是價值的虛無,而是價值觀念與社會現實之間的斷裂。碎片化與娛樂至死,吞噬時間,占據注意力,使人們一直處于“飽”的狀態,人們卻渾渾噩噩而不自知。從我自己最近的輕斷食經歷中,我深切體會到喬布斯所說的“Stay hungry,Stay foolish”不僅僅是精神層面的自由狀態,在現實生理上同樣有著非凡的意義。經營企業,保持饑餓感同樣重要,而我們從事的太陽能事業正是嗷嗷待哺!
好奇心、想象力、饑餓感,指向的都是同一個東西——經驗之外的存在,而這種存在給了包括太陽能產業在內的無數行業,無限的發展生機。